桑麻-浣溪沙·软草平莎过雨新鉴赏及译文注释
桑麻-浣溪沙·软草平莎过雨新鉴赏及译文注释
浣溪沙·软草平莎过雨新鉴赏及译文注释
软草平莎过雨新,轻沙走马路无尘。何时收拾耦耕身?
日暖桑麻光似泼,风来蒿艾气如薰。使君元是此中人。
古诗简介
公元1078年(元丰元年),徐州发生严重春旱。当时有人传言:将虎头置于潭中,即可致雷雨。作为州官,苏轼曾依其说到离城东20里远的石潭求雨,并作有《起伏龙行》诗以记其事。得雨后又赴石潭谢雨。其关怀民生之心,从这一求一谢中表露无遗。苏轼于谢雨道上作《浣溪沙》组词,共五首,描写了途中见闻和村野风光,具有清新浓郁的生全国新课标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是必考版块,多年来与文言文阅读一起,构成了古诗文阅读这个大的版块。题目偶尔有变,不变的是所选诗歌均短小精悍,典雅优美。然而对很多考生而言,要体味到这样的美感就甚为不易了,面对古诗词,他们只觉得晦涩难懂,情感朦胧,不可琢磨。于是乎“三怕古诗词”的现象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。活气息,是北宋农村词中的佳作,与他的其他题材和风格的词作皆是异样出色。此词是《浣溪沙》组词的最后一首,写词人巡视归来时的感想。
译文
柔软的青草和长得齐刷刷的莎草经过雨洗后,显得碧绿清新;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。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呢?
春日的照耀之下,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,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;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草、艾草的熏香扑鼻而来,沁人心肺。我虽身为使君,却不忘自己实是农夫出身。
注释
莎:莎草,多年生草木,长于原野沙地。
耦耕:两人各持一耜(sì,古时农具)并肩而耕。
泼:泼水。形容雨后的桑麻,在日照下光泽明亮,犹如水泼其上。
蒿(hāo)艾(ài):两种草名。
薰:香草名。
元是:原是。我原是农夫中的一员。
赏析/鉴赏
词中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,关心民生,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作风。作为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,这首词之风朴实,格调清新,完全突破了“词为艳科”的藩篱,为有宋一代词风的变化和乡村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。
下片“日暖桑麻光似泼,风来蒿艾气如薰”二句,承上接转,将意境宕开,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。春日的照耀之下,桑麻欣欣向荣,闪烁着诱人的绿光;一阵暖风,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,沁人心肺。这两句对仗工整,且妙用点染之法。上写日照桑麻之景,先用画笔一“点”:“光似泼”则用大笔涂抹,尽力渲染,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;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市面上,给孩子的历史书成千上万,给孩子的诗词书也成千上万,但是无论是历史书还是诗词书,都仅是在以史说史、以诗读诗,无法构建诗和史并立的立体思维。其实,诗和史并不是相互割裂的,今天带来的这套——《这才是大语文:跟着古诗词学历史》,就很创意地将古诗词与历史巧妙地结合,用历史作为背景介绍诗词,用古诗词作为线索串联历史,构成一部藏在古诗词里的
这首词结构既不同于前四首,也与一般同类词的结构不同。前四首《浣溪沙》词全是写景叙事,并不直接抒情、议论,而是于字行之间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。这首用写景和抒情互相错综层递的形式来写。
上片首二句写作者于此外,在试题命制上的突出特点是关注生活,重视设置情境,提出任务,帮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中进行阅读和表达。如语用题,以有关广福戏台的阅读材料设置情境,让学生拟写对联,所写对联既要符合写作基本要求,又要贴合情境;又如古诗默写,选取学生熟悉的诗词归纳学习活动创设情境,考查对古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;再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,让学生读完文本后思考“广
【浣溪沙·软草平莎过雨新鉴赏及译文注释】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hangkongcm.com/yiwen/sm-hxsrcpsgyxjsjywzs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