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词-《河湟旧卒》古诗译文注释及赏析
古诗词-《河湟旧卒》古诗译文注释及赏析
《河湟旧卒》古诗译文注释及赏析
《河湟旧卒》
少年随将讨河湟,头白时清返故乡。
十万汉军零落尽,独吹边曲向残阳。
译文翻译
青年时代就已经随军参加征讨河湟的边防之战,等到头发发白自从给孩
十万将士如今生死难还,没有几个了。只剩下我吹着边疆的曲子空对斜阳。
注释解释
河湟:青海境内的二水汇合地区。河,黄河;湟,湟水。
时清:指天下安定,没有战争烽烟。
零落:草木凋零,此喻死者甚多,生还者甚少。
边曲:边地的曲调。
创作背景
河湟地区是唐与吐蕃交战之地,连年交战,使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。大中五年(851),张义潮率兵彻底收复河湟地区,诗中老兵即其中一员。此诗写年老的戍卒在获准返乡时,想起覆没的十万唐军,独
诗文赏析
湟水源出青海,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。湟水流域及与黄河合流的一带地方称“河湟”。诗中“河湟”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。公元849年(宣宗大中三年),吐蕃以秦、原、安乐三州及右门等七关归唐;公元851年(大中五年),张义潮略定瓜、伊等十州,遣使入献图籍,于是河湟之地尽复。近百年间的战争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。此诗所写的“河湟旧卒 ”,就是当时久戍幸存的一个老兵。诗通过这个人的遭遇,反映出了那个动乱时代。
此诗叙事简淡,笔调亦闲雅平和,意味很不易一时穷尽。首句言“随将讨河湟”似乎还带点豪气;次句说“时清返故乡”似乎颇为庆幸;在三句所谓“十万汉军零落尽”的背景下尤见生还之难能,似乎更可庆幸。末了集中为人物造象,那老兵在黄昏时分吹笛,似乎还很悠闲自得呢。
以上说的都是“似乎”如此,当读者细玩诗意却会发现全不如此。通篇诗《万物皆相见:跟着妈妈学诗歌》按照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选择古诗词,在妈妈带着孩子们朗读诗歌、欣赏诗歌的精彩对话之间,穿插着妈妈用口语化的方式对诗歌的解读和对相关文史知识的介绍,能让孩子轻松愉悦地领会诗歌之美。字里行间、尤其是“独吹边曲向残阳”的图景中,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哀伤。“残阳”二字所暗示的日薄西山的景象,对一位“头白”老人来说,那几乎是气息奄奄、朝不虑夕的一个象征。一个“独”字又交代了这个老人目前处境,暗示出他从军后家园所发生的重大变故,使得他垂老无家。这个字几乎抵得上古诗《十五从军征》的全部内容:少小从军,及老始归,而园庐蒿藜,身陷穷独之境。从“少年”到“头白”,多少年的殷切盼望,俱成泡影。
而此人毕竟是生还了,在日常的生活当中,家长给孩子出提示词,让孩子快速的说出相关的诗句,这样的方法不仅仅能够帮助孩子巩固对于古诗的熟悉程度,同样还能够锻炼孩子的反应能力,在玩的过程当中学习,相信孩子也是非常的乐意。而更多的边兵有着更其悲惨的命运,他们暴骨
可见此诗句意深婉,题旨与《十五从军征》相近而手法相远。古诗铺述丰富详尽,其用意与好处都易看出;而“作绝句必须涵括一切,笼罩万有,着墨不多,而蓄意无尽,然后可谓之能手,比古诗当然为难”(陶明濬《诗说杂记》),此诗即以含蓄手法抒情,从淡语中见深旨,故能短语长事,愈读愈有味。
【《河湟旧卒》古诗译文注释及赏析】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hangkongcm.com/yiwen/gsc-hhjzgsywzsjsx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