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-捣衣诗注释鉴赏及译文
古诗-捣衣诗注释鉴赏及译文
捣衣诗注释鉴赏及译文
古诗原文
孤衾引思绪。独枕怆忧端。深庭秋草绿。高门白露寒。
思君起清夜。促柱奏幽兰。不怨飞蓬苦。徒伤蕙草残。
行役滞风波。游人淹不归。亭皋木叶下。陇首秋云飞。
寒园夕鸟集。思牖草虫悲。嗟矣当春服。安见御冬衣。
鹤鸣劳永欢。采菉伤时暮。念君方远游。望妾理纨素。
秋风吹绿潭。明月悬高树。佳人饰净容。招携从所务。
步栏杳不极。离堂肃已扃。轩高夕杵散。气爽夜碪鸣。
瑶华随步响。幽兰逐袂生。踟蹰理金翠。容与纳宵清。
泛艳回烟彩。渊旋龟鹤文。凄凄合欢袖。冉冉兰麝芬。
不怨杼轴苦在育儿道路上,很多爸爸妈妈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,能背诵好多古诗,比其他孩子多认识几个字,可是却不知道如何教育,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。#育儿有方法#。所悲千里分。垂泣送行李。倾首迟归云。
诗文赏析
柳恽以《江南曲》“汀洲采白苹,日落江南春”之句闻名后世。他的这首同赋闺怨的少年成名作《捣衣诗》中“亭皋木叶下,陇首秋云飞”一联,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句。古人在裁制寒衣前,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石上,用木杵捶捣,使其平整柔软。捣衣的劳动,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,因此捣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。六朝这类诗甚多,谢惠连的《捣衣诗》就曾受到钟嵘的称赞,其中有句云:“檐高砧响发,楹长杵声哀。微芳起两袖,轻汗染双题(额)。”可见古代捣衣的具体情景。
捣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。因此诗一开头便从感叹行人淹留不归写起:“行役滞风波,游人淹不归。”古代交通不便,南方水网地区,风波之险常是游子滞留不归的一个重要原因。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的原因是由于风波之阻,正反映出特定的地域色彩。两句中一“滞”一“淹”,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长期盼归之切,而前者重在表现客观条件所造成的阻碍,后者重在表达思妇内心的感受,在相似中有不同的侧重点。
三四两句写深秋景色。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。亭皋,水边平地,
五六句由第四句的驰神远想收归眼前近景:“寒园夕鸟集,思牖草虫悲。”在呈现出深秋萧瑟凄寒景象的园圃中,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;思妇的窗户每个班均建立“诗词角”,人人每周至少记诵一首(篇)课外诗文(段),《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》作为首选;各班设立“古诗词考级”,鼓励学有余力学生利用课余零散时间自主阅读背诵《唐诗三百首》《宋词》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》《小古文》等;推荐中高年级诗词爱好者阅读《唐诗宋词鉴赏》《蒋勋说唐诗》《蒋勋说宋词》等;除此之外还有与学校、班级活动相融合的主题性诗词。下,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。“寒”点秋令,也传出思妇凄寒的心态;夕鸟之集,反衬游人不归;草虫悲,正透出思妇内心的悲伤。所见所闻,无不触绪增悲。
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: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,等到裁就寒衣,寄到远在千里朗诵自古以来就有,古诗出现后也有了吟诵的习俗。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唱歌,一个用旋律唱,另一个是表达生动和丰富多彩的语言。朗诵包括古诗词、散文、现代诗歌等。孩子们可以参加的是才艺展示或朗诵比赛等实践活动。之外的陇首塞北,那里已是春回大地,应当穿上春装了,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?这一设想,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,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,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。
诗题为“捣衣”,但跟前面所引的谢惠连的《捣衣诗》古诗词赏析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难点,因为这方面的学习是比较具有难点,所以同学们学习起来的难度也是挺高的,掌握不了方法,学习起来肯定是困难重重。古诗词的分类赏析就是这样,你盲目去死记硬背是肯定没有用的,方法的掌握很重要,也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。具体描绘捣衣劳动的写法不同,除结尾处略点寄衣之事外,其它六句几乎不涉捣衣本题,表面上看似有些离题。实则首联揭出游人之淹滞远方,为捣衣之由,中间两联写景,为捣衣时所见所想,仍处处
【捣衣诗注释鉴赏及译文】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hangkongcm.com/yiwen/gs-dyszsjsjyw.html